機油標號始終存在一個誤區,如SAE 5W-30,認為30代表機油使用的環境溫度,更有甚者說成夏季機油。其實,30不代表溫度,而是一個機油的粘度等級,不同的發動機匹配的粘度也不同,所以20、30、40用對是與發動機的表現成正比的。
對于所有粘度標號的機油,工作溫度大致是相近的,大概在90℃到120℃之間。大家一定要把30、40認為是環境溫度這種錯誤想法拋之腦后。記住,簡單兩個字“粘度”,它決定了油品適不適合你的發動機,它代表了油品流動時候的阻力或者摩擦力。
什么是粘度?
通常我們所說的“機油厚”就是說粘度大的意思,反之“機油稀”就是粘度小的意思。
在為發動機選擇合適油品粘度的時候,主要是看“運動粘度”,通常參考100℃的運動粘度,即W后面的數字。數字越大,則表明該油品在高溫時(如高速公路上長途行駛)的粘稠性越好,生成的油膜強度更好,防護作用更佳。而W前面的數字越小,則表示潤滑油在低溫時的流動性越好,汽車啟動越容易。
比如說,從流動性上SAE XW-30較SAE XW-40流動快,油膜薄,適合大多數新車與非德系車輛使用。
粘度與發動機的匹配
一:就是油膜的薄厚度與發動機內部零件間隙的匹配,過厚會增加引擎內部阻力,過薄密封性下降。油膜厚度由低到高:20<30<40<50。
二:油膜薄厚度也體現了油膜對發動機的保護能力,也就是發動機運轉時的油膜強度。油膜強度由高到低:40>30>20。
三:車輛保養手冊會明確標明發動機匹配的機油粘度,多翻翻書“百利而無一害”。
四:提升動力可選擇兼顧低粘度與高油膜強度的機油,機油100度運動粘度低會減少曲軸在攪油時的阻力,車子跑起來比較輕盈,伴隨的就是動力性提升,同時燃油經濟性也會有所提高。
但選擇低粘度的前提是要滿足HTHS(150度高溫高剪切粘度)的要求,HTHS 的值越大,機油高溫油膜強度越大(主要是活塞環與缸壁的摩擦),對發動機的保護就越到位,那么你就應該去選擇100度運動粘度低同時HTHS更高的機油。
總之,無論什么油品,首先要匹配發動機的使用粘度,“合適的粘度”才是好的。